Jenny Chan 陳詠欣
2016年7月11日

中国作品在戛纳被“边缘化”的原因:不创优的创意

中国在2014、2015及2016年的戛纳获奖数量逐年下降,分别为21、15和9个,作品的问题到底在哪里?由汉威士为全球道路安全系统制作的“短信遗书”夺得了媒介大类的金狮,也是中国唯一一个金狮。

由汉威士为全球道路安全系统制作的“短信遗书”夺得了媒介大类公共健康和安全类的金狮
由汉威士为全球道路安全系统制作的“短信遗书”夺得了媒介大类公共健康和安全类的金狮

JWT北亚区首席创意官兼中国区主席陈耀福(Norman Tan)是本届戛纳平面及出版类的评委。他认为,中国作品的创意思路与戛纳这类奖项并不兼容;后者对于创意有着完全不同的概念。

麒灵广告(SapientNitro)中国首席创意官钱程鹏(Raymond Chin)认为:“有时候,因为评委们完全不理解中国的双十一或微信生态系统,他们无法真正的理解你的创意概念。并不是每一个评委团都能有一位中国评委帮助他们解释。”

戛纳国际创意节主席Terry Savage则认为,过去五年,全球开始逐渐听到了中国的创意声音,不过问题在于中国如何能充分发挥优势,更好地“包装”自己。
 
如何让“老外”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中国作品,JWT的陈耀福提出了一些建议:“为了吸引来自全球各个背景的评委,我们需要简单、直切主题的创意过程。针对这一点的解决方案就是尽可能简化。最好在作品的文案中不要出现中国文化的文字。如果‘中国特色’过多,会导致作品难以被理解,从而对其评选不利。如果不加入这些元素,评委就不知道他们评选的这个作品来自哪个国家,这能提升获胜的机会。这显然是一个‘技巧’。但是,作品本身依然是关键”。

陈总结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为了取悦戛纳评委,而抛弃中国本质。”

杰威国际(Jamewish Consulting)联合创始人兼主席沈亿文对于中国设计有着类似的观点。她认为中国作品总是以“取悦顾客、满足顾客的愿望、符合顾客的期望”为主。

但是,真正好的设计应当起到引领作用,而且能够领先顾客一步。

相比之下,日本的设计则“体现了宏伟愿景,其关注点不仅仅在于卖产品,甚至也不仅仅关注广告活动的效果”。日本的设计着眼未来,而不是今天。
 
利欧数字网络的副总裁刘阳(Amber Liu)担任了本届戛纳移动类评委,他同样认为中国作品需要更长远的目光。

“我们表现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可能发展得过于迅速,我们过多的考虑到作品的广泛性和到达人数,这使得品牌与消费者洞察之间关系的缺失。正因为此速度导致了一个问题:我们还能不能清醒地保证品质的追求?很多时候,创意人都有很出色的想法和点子,但作品完成后,和预期的质量还是有差距的。因为市场速度,有些次序和程序还没有建立好,还没有理清楚。此外,眼花缭乱的技术和一些很‘炫’的东西被给予了太多关注,往往让我们在创意过程中丢失了最初的洞察。对于新鲜事物,不要一拥而上,静下心去想,最后的作品有没有达成品牌本身价值的沉淀与积累?

安索帕(Isobar)新任亚太区CEO林真(Jane Lin-baden)认为,从某种程度而言,中国作品正在用时间去换取风险溢价。“因此,留给创意的空间很少。这些空间都用于吸收风险溢价了。”

的确,中国企业往往对风险有着很大的胃口。因此,国内的营销和广告行业的潜在势力来自于资本市场。她表示对此很担心。

比如,中国资本市场去年推动了诸如直播赞助这样的全新广告形式。今年,市场上瞬间出现了多达200个直播app,同时进行的直播可达300个。直播的主角往往是网红,她们都有着卡通般的大眼睛、小V脸和可爱的笑容,一晚收入可达10,000美元。

IPCN首席执行官杨媛草(Rebecca Yang)指出,当然,女网红的大部分收入自然是来自男人的虚荣心。她说:“她们刺激资本投资的能力很简单但很强大,然而其可持续性很不确定”。

安索帕的林真认为,至今为止,中国市场“并未展示出营销潜力,而只是资本潜力的假象”。那么,还有推动真正创意的的动力嘛?

或许这也是中国创意在戛纳被“边缘化”的原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在匿名采访中指出,很少有人愿意承认中国市场“对贪钱和货币化的痴迷,从而导致真正的创意越来越少”。

也许,正如杰尔鹏泰(Cheil PengTai)大中华区首席创意官兼本届戛纳直销类评委沈翔(Peter Shen)所言,中国面临着变成一个“巨大超市”的危险。他认为,电商价格战导致了一个不健康的、折扣过高的市场。而且,任何有点意义的日子都变成了“网购节”,从最初的双十一、双十二,到近期的520、618、711等。
 
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直销活动”其实就是促销战术,加大了中国市场上品牌建设的同质化风险,也导致了其作品无法被国际评委关注。

本届戛纳移动类评委会主席、Cheil Worldwide的全球首席创意官Malcolm Poynton也批评说,本年度来自中国移动类作品似乎都是在分享优惠券。他直言:“太多的品牌都在说,‘分享这个,然后免费获得那个’。作为评委,我们不认为这是很好的创意。最快速地实现销售并不是目的。”

当然,抄袭这一挥之不去的中国问题在今年依然存在。Poynton本人就发现了一个作品使用了“同去年一个作品一样的介绍片,而且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不过他并未透露此作品的细节。

Jones Knowles Ritchie(JKR)上海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陈佩琪(Rene Chen)指出,中国人在开展和推介创意时,大部分是在“刻意西方化”,因此不可避免地要模仿西方。

但是,她认为这一模仿行为是“适应式的创新”,也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提升、拓展,更像是“延续性的表达”。

“但是,中国的‘适应式创新’为什么一定要被理解成为模仿?”陈提出了这一问题。

我们也想知道答案,期待明年更好!

 

来源:
Campaign Asia
标签

相关文章

刚刚发布

4小时前

Agency of the Year 2023 年度代理商大奖大中华区获奖名单

2023 Campaign 年度代理商大奖 大中华区完整获奖名单。

2023年11月28日

Media.Monks任命亚太区内容业务执行副总裁

Matthew Godfrey 加入恰逢 Media.Monks 业务发展新时期,他将为亚太区高管团队提供支持和指导。

2023年11月21日

Campaign “亚太40位40岁以下精英” 40 Under 40 2023评选结果揭晓

亚太区营销传播领域极具潜力的领导者榜单——其中9位入选者来自大中华区。

2023年11月20日

卡夫亨氏如何在中国市场让人工智能挑战“家的滋味”?

卡夫亨氏中式酱料营销总监和品牌首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官分别接受Campaign专访,分享了全新营销策略、人工智能营销活动,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时代和市场中创新并与消费者保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