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三年前,这些虚拟银行看上去还势单力薄,大有炒作的嫌疑。但随着互联网对中国金融行业的颠覆和变革,诸如“网上金融”和“数字银行”等字眼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变为金融的主流方式。
2014年7月,银监会正式批准国内首批民营银行的筹建申请,一向监管严格的传统银行业进入改革新时代。
由腾讯(最大股东)、百业源(Baiyeyuan Investment)和立业(Liye Group)组建的微众银行(WeBank)率先落地,成为中国第一家上线的互联网银行。而其竞争对手阿里巴巴也将牵手复星国际(Fosun International),于今年合作筹建蚂蚁银行(Ant Bank)。
1月初,微众银行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之举:以7.5%的较高利率向深圳一位卡车司机发放首批贷款3.5万元(5,600美元)。
微众银行主要针对个人和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国有银行则素来优先面向大型国企(而非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目前传统银行在产品及服务上“非常活跃”,中国领先的金融顾问机构Kapronasia创始人兼执行董事Zennon Kapron表示。
|
其实这些互联网企业早就开始提供电子支付和基金投资服务了——比如支付宝、财付通、理财通、余额宝——在此基础上再延展最基础的银行业务,会进一步加强竞争优势,使自己在中国金融行业供应链上的地位再拔高几个台阶。
这些纯粹的互联网银行将得益于母公司庞大的用户基数,从多方面来看,其覆盖面要大于传统银行的物理网点——吸纳存款的实体单位,韦柯广告(Wieden+Kennedy)区域数字总监朱永诗(Leo Chu)表示。
这些互联网巨擎在开展网络金融业务上有着先天的优势——掌控大数据:对于重点服务的个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基于他们在现有电子支付及基金投资服务中进行的亿万单交易记录,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和把控。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例,它们能利用大数据识别用户、洞察需求、为对的受众推送对的产品。
中国互联网金融尚处于初期阶段,因此广告推广相当有限;但根据Kapron的预期,将来会涌现大量以分析为驱动的跨渠道营销。从多角度来看,阿里巴巴和腾讯旗下的电商和社交平台被视为自有媒体,增加了企业未来的竞争筹码。
互联网巨头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利用既有资源将当前用户转变为银行用户,葛瑞中国策划经理Oni Zhang表示。鉴于金融服务的高参与性,促成转变的关键很可能在于功能性利益点。“如果用户已将银行卡绑定微信账户,那么将用户从传统银行吸引过来并非难事,”他说。
由于微众银行没有实体分支机构,评论家预测这会为其吸引存款带来一定难度。不过,阿里巴巴和腾讯已经用市场对其货币市场基金的强烈反响证明了这种观点的谬误。再加上央行正试行银行远程视频开户,更利好网络银行的发展。
互联网银行从此登上金融舞台,这一行业变局其实没那么突兀,来自韦柯广告的朱永诗表示。“总的来看,这些年来,这些互联网企业已经让消费者习惯了网络交易。将金融服务与自己的产品挂钩是它们打出的杀手锏。”
朱永诗补充表示,网络银行着实能够激发传统银行业的创造力。“它朝气蓬勃,同时又具有社会性和移动性,更加契合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
专家观点 创新型网络银行做好准备挑战金融保守派
Sonia Barquin和Vinayak HV,麦肯锡(McKinsey & Co)分析师
多年以来备受期待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如今在多个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加快了势在必行的步伐。
推动变革的核心力量莫过于中国日益强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互联网普及率、智能手机渗透率的快幅拉升,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市场上需求网络银行服务的人群从早期用户扩展到更大范围的消费者。
有需求就会有服务:许多非金融类企业开始入局传统银行业务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支付及其他金融服务。这类企业往往比传统金融机构更有创新性,不会受到历史遗留问题和根深蒂固企业做派的羁绊。对它们而言,最大挑战是克服监管障碍和赢取消费者信任。
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给传统银行带来了很大冲击。
根据我们对新兴亚洲国家的个人金融服务调研,超过半数受访者愿意把部分储蓄转移到令人信服的线上银行。他们表示会考虑开办纯互联网银行(不设实体网点)账户。
调研发现,尽管在线金融服务颇具吸引力,但实体网点和自动柜员机在银行业务中会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总的来说,已入局和新入局的互联网银行要认清自己的长板和短板:一方面要解决于消费者和监管方对实体网点的需求,一方面要利用数字化服务在成本和覆盖面上的优势,务必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
© Haymarket Media Limit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