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如今,但凡到访香港并认真留意过户外、平面或电视等传统广告的人,都不免给眼前的这些广告水准打上一个问号:‘创意何在’?枯燥乏味、千篇一律、毫无价值可以说是当前广告作品背负的负面标签,除了个别优秀作品(见2014香港金帆奖得主)外,整个广告行业的表现并不如人意。
从全球大格局来看,当今各个广告市场——从纽约到伦敦到悉尼——的创意产业都面临很大挑战,香港未能幸免也情有可原。现实广告世界(对照‘飞机稿世界’)中,直通式的创意作品往往可遇而不可求,是我们天天努力打拼和奋斗的目标。
很难想象香港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时期——广告代理商冲在创意产业演进发展的最前沿,同业对手之间相互PK,大有‘我一出马,谁与争锋’之势。那时,作为奖励衍生品的广告奖项含金量十足,获奖作品都是来之不易的灵感与心血的结晶,有具体的市场目标性且深得公众认可——完全不同于由大牌代理商资助的‘自我陶醉式’奖项,不为别的,只为安抚和犒赏那些雄心勃勃的创意人,让他们觉得自己每天夜以继日的打拼是值得的、有回报的。
我与Tommy Cheng(现任麦肯业务总监)合著的《Made in Hong Kong》一书刚刚上市,回顾了香港这座迷人之城一段前所未有、后难比及的独特时期:创意行业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是那么充满活力和竞争力。
时代背景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业内先行者看准了东方市场这片蓝海,开始为国际品牌东渡提供传播服务,继而为香港广告传媒行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那时,香港倡导开放文化,乐于引进人才,推动外国品牌适应新环境、新受众,并积极扶持本土产业的发展,这些因素合力促进了广告传媒行业的繁荣。后来,随着一代本土创意人才走上舞台中央,相关创意产业走入核心时期,不仅盛况空前,而且带有香港独有的特质和印记。
那时,广告作品虽带有鲜明的本土特色,但绝对不失世界水准。阵容浩大、感染力强的电视广告不胜枚举,构思精确的中文排版和文案内容精彩纷呈。依托于深刻的市场洞察,香港的创意作品呈现出独具一格的本土风格和本土幽默,最终卸下了广告行业中遗留的殖民包袱,为自己赢得了‘香港制作’的声誉——这是香港的骄傲。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内地市场成为品牌重要的业务发展据点,香港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媒体格局呈碎片化趋势,互联网作为触达和吸引受众的传播渠道重要性与日俱增。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创意产业的演变。当下,手机里转发自某个朋友或同事的动态或许更能让人灵感顿生和思如泉涌。这种灵感乍现随时随地都可发生,或许当你正走在拥挤的人行道上,也或许会以最不可思议的方式、冥冥中与你不期而遇。
世界在向前发展,而且理当如此。但是,前行的同时切勿忘记当年那些勇敢探索和闯荡的开路人(有些已经谢世),是他们让香港成为世界创意产业中的一个佼佼者。
在此,谨以《Made in Hong Kong》一书向香港老一辈广告创意人深深致敬,同时希望年轻一代和未来一代能够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Chris Kyme是敢做敢为创意公司(Kymechow)首席执行官。
《Made in Hong Kong》由WE Press出版,Page One、Eslite、Basheer和Swindon等书店以及太平洋咖啡Pacific Coffee均有售。售书所得全部捐给非营利组织協青社(Youth Outreach)。
相关阅读: 2013年,Chris Kyme特别为Campaign亚太40周年特刊撰文,回顾了他在亚太市场走过的26年历程。
© Haymarket Media Limited. 版权所有